2021/10/11

其他

793次


提昇養蝦場池底品質的方法

 

【2021/07/05 The Fish Site】

商業養殖模式下的養蝦場池底常累積大量有機物沉積,主要是吃剩的飼料、養殖生物排泄物、養殖生物屍體和死去的浮游生物所形成;管理不當或未經處理會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例如水中氨氮含量增加、溶氧降低,甚至是伴隨水質的急速惡化;因此良好的養殖管理包含池底管理以及水質管理,是能否確保養出健康蝦體的關鍵因子。   

以下是針對池底管理的一些建議:   

1.池底選擇適合的材質:池底選擇適合的材質可確保養蝦場的生物安全,大面積的養殖場選擇用土池可以藉由環境自淨力維持養殖環境,但養殖環境控制不佳常導致缺氧等問題;使用塑化襯墊、高密度聚乙烯 (HDPE) 或混凝土搭配好的養殖管理可以防止這些問題,並使池底管理和水質管理變得更加容易。雖然塑化襯墊和 HDPE 是有效的,但混凝土仍是池塘底部管理的最佳選擇。   

2.養殖池設計:因土地持有者或是養殖池原樣貌土地大小與規模,常會發現多數養殖池會呈現不規則的型態,或是設計長方形或矩形。養殖池的設計和水體流動以及底部汙泥的堆積有顯著的關連與影響,每一種設計都有其優點與缺點,但要達到較佳的養殖池內水體的循環以及排汙的設計,在興建與設計養殖池時仍建議選擇圓形或方形較佳;除了不會形成水體滯留的緩流區域導致沉澱堆積物外,良好的底排設計也須搭配良好的池型設計獲得管理最佳效益,藉由曝氣增氧或是水車形成的水流,帶動底部沉積物停滯在最佳的地方,並透過中央排汙管道設計或是定時以排放幫浦排出沉積物,將有助於維持養殖環境的穩定。   

3.正確佈置養殖池增氧或水車的放置位置:水車或曝氣設備的設置不僅只是提供水中生物氧氣,也是帶動水流將須排放出的沉積物推向排汙管道設計的重要工具。要確保養殖池內都能被所形成的水流覆蓋,以免形成滯留區留下未被水流帶走的沉積物,考量的因素除了數量、大小、還有設置的排列位置;普遍來說有兩種主要設計擺放類型:平行放置和對角線。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平行排列相比,對角排列更能有效地將養殖池產生的沉積物推向排汙管道設計,並產生更高的氧濃度值。

4.定期量測池底水質參數:隨著養殖歷程發展,養殖池底部未能排放出的沉積物對於養殖池的影響至關重要;通常會透過採集以及檢測下列數值來了解目前池底的狀況,並在分析數值後搭配不同的處理方式來改善養殖池:酸鹼值、氧化還原電位、硫化氫活性電位、水中氨氮檢測;定期收集檢測的數值有助於了解養殖池的狀態,尤其在養殖生物發生死亡或生長遲緩現象時,更可透過分析數值的變化進行因應以增加養殖收益。   

5.手動虹吸清潔:手動虹吸清潔池底是維持養殖環境穩定最直接的好方法,多久該虹吸一次得視養殖池狀態而定,建議每天早上的第一次餵食之前進行虹吸,以清除可能存在的殘留飼料、養殖生物排泄物或屍體等,或每週執行兩次。   

6.適切使用可施用於養殖池的化學品和有助於改善環境的益生菌:針對養殖池狀態施用合乎食品衛生規定或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GAP)或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ASC)等規範內的化學品,例如高錳酸鉀 (KMnO₄)和過氧化氫 (H2O2),可以有效協助有機沉積物加速分解改善養殖環境,降低養殖環境劇變帶來的緊迫。適時的施用益生菌可以透過分解和利用池中有機物達到改善水質目的,並改善養殖生物的飼料利用效率,同時藉由益生菌的增生來抑制不利於養殖環境菌種的生長,打造適於養殖生物的優質環境。   

7.繪製池底污泥形成圖:若非圓形或正方形並有良好設計水流與增氧設備的養殖池,在養殖生產周期結束後排乾養殖池,將有機物沉積在池底分布的概況和沉積的厚度進行繪製,將有助於下一次的養殖循環過程中的養殖管理,以及養殖場域基礎設施佈建的改善。

 

《產業發展中心 產業分析組林智焜摘譯》

 

資料來源: 1.https://thefishsite.com/articles/seven-tips-for-managing-pond-bottom-quality-shrimp-farming

 

給個評分吧!
( 0 星 , 0 人次 )
熱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