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魚菜共生」系統最近很夯,家庭建置一套,可以輕鬆養魚、種菜,不僅實用也兼具休閒,而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副教授廖健森投入研究多年後,加入「藻」元素,讓整套共生系統更加自主完整,種菜養魚之餘還能兼產魚飼料,符合農業循環經濟效能。 廖健森表示,「魚菜共生」系統是以魚的排泄物供做蔬菜的養分,蔬菜可吸收水中過多的硝酸鹽類,濾淨後的水再流回魚池;這套系統能因應極端氣候的變化,目前各縣市政府目廣泛應用建置綠屋頂,不僅對抗熱島效應,種養出的菜及魚還可食用。但他投入魚菜共生系統研究多年發現,魚飼料多由系統外加入,獨立於生態循環之外,為此他嘗試把小球藻加入系統,養菜的同時也養藻,長成的藻類再製成魚飼料,完成更完整自主的生態循環。 「剛開始丟藻飼料,奇怪魚都不捧場呢」,廖健森再深入研究,發現原來他們投入的是肉食性加州鱸魚,根本不愛吃「素」,之後在飼料中加入些許魚粉,魚才「給面子」。研究團隊也發現,「魚菜藻共生」系統,每個環節都暗藏學問,同一套系統在不同的氣候環境,必須調整各種參數,所養的菜才不會產生硝酸鹽過量的問題;目前廖健森已經推算出一個動力方程式,能計算出多大的空間能養多少魚、每日投入飼料量、後端能養殖多少量蔬菜,這種應用「質能轉換藝術」的共生的系統,可作為國人另一種農耕的新選擇。《聯合報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